陈公读书堂,石柱仄青苔。
悲风为我起,激烈伤雄才。
--唐·杜甫
这位被一代诗圣尊为旷世雄才的,便是开初唐一代诗风的射洪诗人陈子昂,陈伯玉。
射洪以北四十里,有山“贵重而华美”,于是名“金华”。山下有涪江浩浩若练,山中有古木森森似海,陈子昂读书台巍然耸立山间。
感遇厅上,三十八首《感遇诗》沉雄凝重;拾遗亭间,汉魏格调苍凉激越;明远亭中,五言古体韵律铿锵;问涪轩旁,《登幽州台歌》磅礴回旋——“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者。念天地之悠悠,独怆然而涕下......”980平方米的古建筑群落间,能见江南园林之清幽雅韵,更让人全身心浸润于盛唐一代诗风中!
一千四百年前,这片秀山之巅涪水之畔,一位清俊少年伴晨曦而诵经史,依青灯而读典籍。尔后长安摔琴,高中进士,官至右拾遗;惜民爱民,屡疏谏诤,屡遭贬谪......子昂一生,虽仕途坎坷,怀才不遇,其诗文才情却冠绝天下。
五言古体《感遇诗》,承继汉魏古风之雄健风格,借古讽今,感事抒怀,一扫齐梁以来浮夸靡丽、空乏无物之诗体诗风,振聋发聩,独树一帜,为唐代五言古诗树立了典范,成为开盛唐一代诗风之先驱。
千古名篇《登幽州台歌》,因怀才不遇而发,却超越个人得失,纵览今古,横扫天地,以傲岸孤峻之英雄气势反观宇宙,充满着强烈的自信、豪迈之情,意蕴丰富,豪情满怀。
李白、杜甫诗誉子昂“麟凤”“雄才”,王适奉其为“海内文宗”,现代史学家范文澜称其“张扬古诗革新的旗帜”“唐古文运动最早的奠基人”!
唐诗风骚千余载,起于金华读书声。为缅怀这位才情绝世的一代文豪,射洪历代官宦士绅纷纷捐资劝募:唐立旌德碑,宋建拾遗亭,明立明远亭、感遇亭,清于旧址复建读书台,道光八至十一年(1828-1831),邑令钱秉德、汪澍移读书台于岭后梧岗山......千余年来,几经重建、培修、扩建,才有了眼前这片偌大的园林。
读书台坐北朝南,不完全对称四合院布局,前、中、后三院共占地54000平方米,建筑面积980平方米。14幢不同朝代不同风格的古建筑,共同组成了眼前这片全国唯一一处纪念陈子昂的历史遗存。1980年,陈子昂读书台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,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陈子昂读书台位于射洪县金华镇金华山。原名读书堂,或称陈公学堂,旧址在金华山古观之后今玉虚阁一带。唐大历年间东川节度使鲜于叔明曾为陈子昂立旌德碑于读书堂前;中唐后战争频仍,学堂衰废;宋嘉裕年间邑令庞子明在其遗址建拾遗亭;明初,拾遗亭已毁,县令廉承务于旧基建屋塑像,并立明远亭于其侧,成化时,县令郭镗立感遇亭;至清初,上述建筑全坍坏,康熙五十一年(1712),知县唐麟翔于学堂旧址“建方厅一大间,置匾额为'古读书台’”。道光八(1828)至十一年,邑令钱秉德、汪澍移读书台于岭后梧岗山。光绪六年(1880),知县文芳等捐资劝募,拆去短垣,芟除荆莽,于亭前新建厅三间,翼以回廊曲槛,外置甬道门阁;亭右立精舍三间,亭后辟地增葺大厅三间,额拟留云山馆,游廊环绕,外蔽缭垣;最后砌台竖荷叶亭一大间,额拟涵波临江,建船房三间,小榭一间,已初具规模。此后基本保持原状,略有增修。古读书台内匾对甚多,多数为古今名家手迹,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|